中国古代门饰
字号:T|T
2016-11-23 11:34:46文章来源:网络责任编辑:清馨园林点击:
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出入的通道,而且是建筑等级的象征之一。
门古已有之,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供人出入的缺口。汉代时,门洞两侧建筑高耸,以示等级威严,称为阙。汉阙只存在于两汉魏晋时期,且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对大量普通民居来说,最常见的还是木制的门。千百年来,门的形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为双扇对开或单扇侧开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在今天都被称为“门”,但古时却有分别。中国古代,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一词也由此而来。
窗是建筑墙面上用于采光的构件。中国古代的窗多为木制、石制或砖制,为加强窗框的强度,附着窗纱等物件,通常内部制作成窗格式或镂空雕花式。中国古代没有玻璃,窗子要么不作遮挡,要么糊上一些薄纱、白纸一类的半透明物件。有时,还将窗纸用油浸染,以增加窗纸的透光性。
门面,门面,门总是和面子联系在一起的,过去的中国等级制度森严、讲究面子,所以门饰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民居建筑的门饰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传统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所谓“民宅门饰”艺术,习惯是专指旧时民宅大门上的装饰品,也指“门脸”和“门面”。而它的装饰艺术包括门环、乳钉、暗锁、铁皮包门花印和门雕门刻花印等,使门饰艺术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精致异常。就拿“门环”的装饰艺术来说,它的作用是敲门及拉门。不仅如此,“门环”的装饰艺术,又是一种吉祥之物的衬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民众祈求康乐、太平、富贵、长寿、幸福和祥瑞等观念。
关于民宅门饰艺术的起源,相传春秋初期,一位叫公输般的人,一天在海岸遇到螺蛳爬上岸,然后见螺蛳脑袋从贝壳中钻出来,用脚画圆形,在地面画完后缩回脑袋,螺蛳闭其户,终不可开。于是公输般受到启发,乃将其头形做成“门环”安装在门上。一是为了封闭或保险;二是为了装饰或镇宅辟邪。“门饰”的传说,在民间俗信中,产生了一种象征性灵物,是构成“门饰”艺术的开端。据史料记载,商周青铜时期已经出现纹雕装饰。当时把纹雕称“铺首”,“铺首”又名为“铜蠡”,也就是两扇门上的“门环”装饰艺术。有关“铜蠡”门环的说法,来自晋朝张华《博物志》中所引:“椒图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铜蠡”的“蠡”,在民间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儿子,因为他性情顽固,又习水性,所以就把“蠡”钉在门扇上,作为防火;同时也显示庄严的气势,用来镇魔辟邪。 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庙宇才享有“门饰”,平民百姓的宅门是没有装饰的。据考证,唐末宋初以后,才开始有民宅门饰,宋、元、明、清时期,民宅门饰艺术的显耀,“铜蠡”门环的形式演变,无论是铁的还是铜的,主要是从皇宫和官府的门饰,以及寺庙的门饰等不断地借鉴和改进,汲取样式,形成了吉祥的艺术品形状,但是民宅门饰仍不能用兽头门环,必须七品以上的官才能拥有兽头门环装饰。
明、清两代的民宅门饰艺术,样式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它包括华贵富丽的“蝙蝠门环”、高贵荣华的“佛手门环”、清高淡泊的“浑圆门环”、刚强坚毅的“兽面门环”和“狗头门环”等一系列“门环”,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这些门环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民宅门饰艺术也如诗文一样,很重于内容的因素。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总体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采用比拟的手法,表示人生对幸福的祈念。如“葵花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葵花”,也叫“向日葵”,取其多子茂盛的意思,象征着“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财源旺盛”。像这种门环装饰,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它表达了客观的物象因素,蕴含了“门饰”艺术的内容,反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意识,形成一种“神似”的拟物手法。
第二类,采用手法是“和谐”与“统一”,表示人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教化。如“方形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有“方”就有“圆”,无“规”不成“圆”的说法。暗示了人生“知人伦之理,以善统真美”的原则。这是道德观念的教化,像这种门环装饰,正是融合了“和谐”与“统一”的“宗教”哲学思想。通过这些传统观念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才具有一种独特韵味和魅力。
第三类,采用拟物的手法,带有神秘性的“图腾”文化色彩,是表示人生对灵物俗信崇拜的观念。如“狗头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狗”也叫“犬”,号称“狂吠”,在民间传说是“二郎神”以“狗”降“猴王”的说法,它反映“门户”以防盗贼,镇凶辟邪。像这种门环装饰,带有俗信崇拜对象的灵物,是赐福与降灾相复合的超自然神秘力量。
以上三大类说明了“门饰”艺术的内涵,反映了原始的崇拜,形成人为的主观愿望。这样就造成了“门饰”艺术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浓缩性和多义性。
从总体来说,民宅门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增强了原有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民众的人生观和愿望。所以,这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造,也是民间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的再现。在这样的显着特点下,“门”和“门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门饰”已成为中华民族淳朴的民俗、民风、民艺等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建筑自古就注重文化的修饰,处处皆景,处处皆情,风俗民情由表入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门的装饰有哪些吗?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门联
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祟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门匾
旧时门匾多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地和先贤的相关信息为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门匾主旨也正在变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家庭或个人。很多门匾都以住居环境、房子名号、立志自勉、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门匾往往融书法、绘画于一体,许多门匾都是名家或当地民间艺人书法、美术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潮汕人非常看重门匾,它不仅是一种门面的装饰,更是崇祖意识的流露。潮汕人从中原迁移而来,分支别居的潮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孤独,于是,便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潮汕门匾宛如一根线,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门簪
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
门钹
门钹即门环,是北京民宅,特别是大大小小四合院院门上不可少的饰物。俗话说,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示其身份和地位。所以北京的民宅中,稍有点脸面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金属饰物,官名叫“门钹”,北京人称作门环。普通民宅门上的这种门钹,样式简洁,却不乏装饰美,有的还带着吉祥符号,如外沿圈以如意纹,或镂出蝙蝠图形。
门环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门环呈六方形,方约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树叶状的铁片或铁环。在与门板固定的地方呈6角状,上有孔、穿钉、穿销,与门板结合在一起。由于六角形的门环状如乐器中的“钹”也似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扣在门的“铁草帽”。
门环一般是为开关门方便之用,多为铁制物,铜制且上装饰有兽面的只有王府才能享用。院内人出门时双手拉住中部的叶状片或铁环带上门;外来人则轻扣门环,以唤院内人开门。有熟人来,扣的响数和轻重都有常数。过去,小孩淘气扣人家门环取乐的事常有之,扣完就跑主人出来也找不着人。不过这样的事很少,否则把主人累坏了。除有急事需重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声也堪为北京胡同一景。
铺首
铺首——兽面衔环。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门色
封建社会时代,门色是等级制度的标志,人们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 “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泛指王公贵族或者豪门大户。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所以高官重臣府第大门应该是黄色的。明初年代,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有明确的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宅院是黑漆大门,因为它是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其色调是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南北朝时王公贵臣的门户是彩绘的门,或绘花草,或绘龙凤。一般老百姓是白板门。唐代王维有《田家》诗曰:“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呈原木色,虽然逊色寒酸,但却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门钉
北京故宫的宫门,两种门饰很醒目,除了铺首,就是金光闪闪的门钉了。门钉纵横皆成行,圆圆的,挺大凸起,与那厚重的门扇相称。门钉本是出自木板门制作工艺的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门钉数量是有讲究的。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共八十一个。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老百姓家,尽管有的是朱漆大门,但没有门钉,所以民间把平民百姓称为"白丁儿"呢!
隔扇门
以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木门在中国最为常见。木门有实木门和棋盘门两种,实木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棋盘门则在框架上装木板,加以穿带和方格。它是中国木文化的一个缩影。
格扇门又称隔扇门、格子门,它是棋盘门的一种,主要用作居室、堂屋或者临街店铺之门。延安民间称木制花格为“软”,隔扇为“软门”。唐代建筑采用的格门多为直棂、方格,表现出质朴和大方。至宋代开始,格门出现了非直木条的组合,门的裙板部分,饰以如意云头图案。山西侯马金代墓葬的砖刻装饰,仿刻建筑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门,其中两扇,格心为几何图形与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动物图形,显示了当时格扇门的华丽风格。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镶嵌在门的框架中。湖南湘西苗族风格民居的格心做工复杂、精巧,有的采用多层次的透雕格心,底层雕万字穿花图案,面层雕饰则选四季花卉、鸟禽动物、琴棋书画等吉祥图形,雕技精细,堪称艺术品。云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门,还雕饰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故事图案,其雕工精巧,甚至为五层透雕,各层分别雕出人物、云霞、飞鸟、花卉及衬底的几何图形。
简单的隔扇门,采用直棂上镶嵌雕花组成,由棂条组成的格心,糊纸或镶玻璃,图案在光线下形成剪纸般镂透光影,采光和装饰效果皆佳(如图2)。图案多含妙趣美意,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纹、十字套方、万字锦格;还有锦框套方、笔隔卧蚕、金笔管、书架格、拐纹博古。步步高升采用棂条简洁,几曲几折,便给出八条阶梯形曲线,令人叫绝。蝙蝠衬角,称为四福齐至,祝福。龟背锦图样、长寿托方图样,祝寿。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钱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话上了格扇门。植物入图,有四时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莲等。裙板的雕饰,如意图形比较普遍。还有:福(蝠)庆(磐)有余(鱼)、岁寒三友、五福捧寿、大降福寿等。
门墩
门礅,又称门枕石,是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实用性、装饰性和象征性三种功能。从实用性说,它是支撑正门和二门门框、门槛和门扇的基石;从装饰性说,它使门的建筑富于变化和灵气;从象征性说,它显示了住宅主人的门第和地位。
门墩史话: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
门墩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 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环
铺首,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 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难怪山西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门环与铺首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铺首、门环都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
斗拱
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门当
门当为北京官宦家的上方的2个或4个小木桩,由于在北京的都是7品以上(包括7品),所以有2个门当是7-5品的官,而有4个门当的是4-1品的大员。所以自古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从这里来的。事实上,门当起初不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而是门口的小石墩,这种小石墩分两种,一种是带小石狮子的,一般为武官家庭,一种不带小石狮子的(或者小石墩为印章模样),一般为文官家庭。而户对,则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有两个的是大户人家,并不是什么官员,有四个的才是7品-5品的官员。不过在北京城里有一些门当是住家自己装上去的,看上去明显是非常的新。这是北京市政(蟹)府在近两年对内城即二环内的四合院,主要是什刹海周边的四合院进行翻新和修葺时安装上去的。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再说“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形呢?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以上是北京园林绿化公司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中国古代门饰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还有什么想要咨询的,可以在线咨询我们,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或是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10-62858902进行咨询,北京园林绿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北辛庄路双新办公区3号楼。
北京园林绿化公司为您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规律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方法:体物、意匠经营、比与兴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
门古已有之,最初可能只是一个供人出入的缺口。汉代时,门洞两侧建筑高耸,以示等级威严,称为阙。汉阙只存在于两汉魏晋时期,且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对大量普通民居来说,最常见的还是木制的门。千百年来,门的形制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为双扇对开或单扇侧开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在今天都被称为“门”,但古时却有分别。中国古代,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门户”一词也由此而来。
窗是建筑墙面上用于采光的构件。中国古代的窗多为木制、石制或砖制,为加强窗框的强度,附着窗纱等物件,通常内部制作成窗格式或镂空雕花式。中国古代没有玻璃,窗子要么不作遮挡,要么糊上一些薄纱、白纸一类的半透明物件。有时,还将窗纸用油浸染,以增加窗纸的透光性。
门面,门面,门总是和面子联系在一起的,过去的中国等级制度森严、讲究面子,所以门饰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民居建筑的门饰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传统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所谓“民宅门饰”艺术,习惯是专指旧时民宅大门上的装饰品,也指“门脸”和“门面”。而它的装饰艺术包括门环、乳钉、暗锁、铁皮包门花印和门雕门刻花印等,使门饰艺术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精致异常。就拿“门环”的装饰艺术来说,它的作用是敲门及拉门。不仅如此,“门环”的装饰艺术,又是一种吉祥之物的衬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民众祈求康乐、太平、富贵、长寿、幸福和祥瑞等观念。
关于民宅门饰艺术的起源,相传春秋初期,一位叫公输般的人,一天在海岸遇到螺蛳爬上岸,然后见螺蛳脑袋从贝壳中钻出来,用脚画圆形,在地面画完后缩回脑袋,螺蛳闭其户,终不可开。于是公输般受到启发,乃将其头形做成“门环”安装在门上。一是为了封闭或保险;二是为了装饰或镇宅辟邪。“门饰”的传说,在民间俗信中,产生了一种象征性灵物,是构成“门饰”艺术的开端。据史料记载,商周青铜时期已经出现纹雕装饰。当时把纹雕称“铺首”,“铺首”又名为“铜蠡”,也就是两扇门上的“门环”装饰艺术。有关“铜蠡”门环的说法,来自晋朝张华《博物志》中所引:“椒图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铜蠡”的“蠡”,在民间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儿子,因为他性情顽固,又习水性,所以就把“蠡”钉在门扇上,作为防火;同时也显示庄严的气势,用来镇魔辟邪。 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唐朝,只有官府和庙宇才享有“门饰”,平民百姓的宅门是没有装饰的。据考证,唐末宋初以后,才开始有民宅门饰,宋、元、明、清时期,民宅门饰艺术的显耀,“铜蠡”门环的形式演变,无论是铁的还是铜的,主要是从皇宫和官府的门饰,以及寺庙的门饰等不断地借鉴和改进,汲取样式,形成了吉祥的艺术品形状,但是民宅门饰仍不能用兽头门环,必须七品以上的官才能拥有兽头门环装饰。
明、清两代的民宅门饰艺术,样式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它包括华贵富丽的“蝙蝠门环”、高贵荣华的“佛手门环”、清高淡泊的“浑圆门环”、刚强坚毅的“兽面门环”和“狗头门环”等一系列“门环”,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这些门环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民宅门饰艺术也如诗文一样,很重于内容的因素。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总体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采用比拟的手法,表示人生对幸福的祈念。如“葵花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葵花”,也叫“向日葵”,取其多子茂盛的意思,象征着“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财源旺盛”。像这种门环装饰,即“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它表达了客观的物象因素,蕴含了“门饰”艺术的内容,反映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意识,形成一种“神似”的拟物手法。
第二类,采用手法是“和谐”与“统一”,表示人生对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教化。如“方形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有“方”就有“圆”,无“规”不成“圆”的说法。暗示了人生“知人伦之理,以善统真美”的原则。这是道德观念的教化,像这种门环装饰,正是融合了“和谐”与“统一”的“宗教”哲学思想。通过这些传统观念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才具有一种独特韵味和魅力。
第三类,采用拟物的手法,带有神秘性的“图腾”文化色彩,是表示人生对灵物俗信崇拜的观念。如“狗头门环”装饰,表现内容是“狗”也叫“犬”,号称“狂吠”,在民间传说是“二郎神”以“狗”降“猴王”的说法,它反映“门户”以防盗贼,镇凶辟邪。像这种门环装饰,带有俗信崇拜对象的灵物,是赐福与降灾相复合的超自然神秘力量。
以上三大类说明了“门饰”艺术的内涵,反映了原始的崇拜,形成人为的主观愿望。这样就造成了“门饰”艺术语言所具有的抽象性、浓缩性和多义性。
从总体来说,民宅门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增强了原有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民众的人生观和愿望。所以,这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造,也是民间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的再现。在这样的显着特点下,“门”和“门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门饰”已成为中华民族淳朴的民俗、民风、民艺等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国的建筑自古就注重文化的修饰,处处皆景,处处皆情,风俗民情由表入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门的装饰有哪些吗?
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门联
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祟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门匾
旧时门匾多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地和先贤的相关信息为题,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门匾主旨也正在变化、翻新,姓氏成份、宗族色彩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倾向于家庭或个人。很多门匾都以住居环境、房子名号、立志自勉、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门匾往往融书法、绘画于一体,许多门匾都是名家或当地民间艺人书法、美术的精品之作,很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潮汕人非常看重门匾,它不仅是一种门面的装饰,更是崇祖意识的流露。潮汕人从中原迁移而来,分支别居的潮人在离开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之后,常常感到孤独,于是,便以住居为载体,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名人故事、先贤哲言等浓缩为四个大字,镶嵌在自家大门额上。仰视门匾,客居异地的人会感到亲人就在身边,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从而坚定了在新居地创业的信心。潮汕门匾宛如一根线,把同宗同族之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分居多远,总能心心相印;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门簪
门簪是将安装门扇上轴所用连楹固定在上槛的构件。这种大门上方的出头,少则两枚,通常四枚,或多至数枚,具有装饰效果,成为旧时大门的常见构件。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门簪的设置,只为美观,并无结构功用。
门簪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或雕刻,或描绘,饰以花纹图案。门簪的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四枚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天下太平”等字样。只两枚门簪时,则雕“吉祥”等字样。
门钹
门钹即门环,是北京民宅,特别是大大小小四合院院门上不可少的饰物。俗话说,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示其身份和地位。所以北京的民宅中,稍有点脸面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金属饰物,官名叫“门钹”,北京人称作门环。普通民宅门上的这种门钹,样式简洁,却不乏装饰美,有的还带着吉祥符号,如外沿圈以如意纹,或镂出蝙蝠图形。
门环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门环呈六方形,方约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树叶状的铁片或铁环。在与门板固定的地方呈6角状,上有孔、穿钉、穿销,与门板结合在一起。由于六角形的门环状如乐器中的“钹”也似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扣在门的“铁草帽”。
门环一般是为开关门方便之用,多为铁制物,铜制且上装饰有兽面的只有王府才能享用。院内人出门时双手拉住中部的叶状片或铁环带上门;外来人则轻扣门环,以唤院内人开门。有熟人来,扣的响数和轻重都有常数。过去,小孩淘气扣人家门环取乐的事常有之,扣完就跑主人出来也找不着人。不过这样的事很少,否则把主人累坏了。除有急事需重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外,过去的扣门环声也堪为北京胡同一景。
铺首
铺首——兽面衔环。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作为和下场,写《汉书》的班固说:“‘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以宫殿木门上的铜铺首,隐言赵飞燕将被立为皇后。颜师古释:“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三字“仓琅根”,形、色兼备,尤以“根”字用法绝佳。这三字被后世传为铺首的异名。
门色
封建社会时代,门色是等级制度的标志,人们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九锡是指天子对于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即赐给九种器物)。 “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泛指王公贵族或者豪门大户。唐代用“黄阁”指宰相府,所以高官重臣府第大门应该是黄色的。明初年代,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对于大门的漆色,有明确的规定: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妆饰”。
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这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宅院是黑漆大门,因为它是民居。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其色调是深灰的瓦顶,灰白的台阶,大门漆黑色。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民间将“黑大门”说成是“黑煞神”,并传说“黑煞神”当门,邪气难侵入。南北朝时王公贵臣的门户是彩绘的门,或绘花草,或绘龙凤。一般老百姓是白板门。唐代王维有《田家》诗曰:“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南宋戴复古《夜宿田家》诗:“夜扣田家白板扉”。门不施漆,呈原木色,虽然逊色寒酸,但却是农家简朴生活的写照。
门钉
北京故宫的宫门,两种门饰很醒目,除了铺首,就是金光闪闪的门钉了。门钉纵横皆成行,圆圆的,挺大凸起,与那厚重的门扇相称。门钉本是出自木板门制作工艺的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门钉数量是有讲究的。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共八十一个。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到老百姓家,尽管有的是朱漆大门,但没有门钉,所以民间把平民百姓称为"白丁儿"呢!
隔扇门
以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木门在中国最为常见。木门有实木门和棋盘门两种,实木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棋盘门则在框架上装木板,加以穿带和方格。它是中国木文化的一个缩影。
格扇门又称隔扇门、格子门,它是棋盘门的一种,主要用作居室、堂屋或者临街店铺之门。延安民间称木制花格为“软”,隔扇为“软门”。唐代建筑采用的格门多为直棂、方格,表现出质朴和大方。至宋代开始,格门出现了非直木条的组合,门的裙板部分,饰以如意云头图案。山西侯马金代墓葬的砖刻装饰,仿刻建筑的正面的六扇格子门,其中两扇,格心为几何图形与花卉,裙板上有人物和动物图形,显示了当时格扇门的华丽风格。
格心可用木板浮雕、透雕,镶嵌在门的框架中。湖南湘西苗族风格民居的格心做工复杂、精巧,有的采用多层次的透雕格心,底层雕万字穿花图案,面层雕饰则选四季花卉、鸟禽动物、琴棋书画等吉祥图形,雕技精细,堪称艺术品。云南白族民居的格子门,还雕饰西厢故事、八仙过海等故事图案,其雕工精巧,甚至为五层透雕,各层分别雕出人物、云霞、飞鸟、花卉及衬底的几何图形。
简单的隔扇门,采用直棂上镶嵌雕花组成,由棂条组成的格心,糊纸或镶玻璃,图案在光线下形成剪纸般镂透光影,采光和装饰效果皆佳(如图2)。图案多含妙趣美意,有四喜八方、八方穿纹、十字套方、万字锦格;还有锦框套方、笔隔卧蚕、金笔管、书架格、拐纹博古。步步高升采用棂条简洁,几曲几折,便给出八条阶梯形曲线,令人叫绝。蝙蝠衬角,称为四福齐至,祝福。龟背锦图样、长寿托方图样,祝寿。另有吉祥草托方、金钱如意、如意凌花,也是拜年话上了格扇门。植物入图,有四时梅、荷、菊、牡丹花,有竹子,以及葵花、海棠、西番莲等。裙板的雕饰,如意图形比较普遍。还有:福(蝠)庆(磐)有余(鱼)、岁寒三友、五福捧寿、大降福寿等。
门墩
门礅,又称门枕石,是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实用性、装饰性和象征性三种功能。从实用性说,它是支撑正门和二门门框、门槛和门扇的基石;从装饰性说,它使门的建筑富于变化和灵气;从象征性说,它显示了住宅主人的门第和地位。
门墩史话:门墩是在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来支撑正门或中门的门框、门槛和门扇的石头。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往往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
门墩的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 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
门环
铺首,俗称“门环”。准确地讲,铺首只是门环底座,铺首衔环才是一个完整的门环。 如同门簪是用来固定大门,门钉是用来固定门板一样,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的,为一种实用物件。 古代统治阶级对民居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难怪山西众多豪宅老门都是黑漆或无漆的,门环为铁制。
门环与铺首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铺首、门环都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
斗拱
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门当
门当为北京官宦家的上方的2个或4个小木桩,由于在北京的都是7品以上(包括7品),所以有2个门当是7-5品的官,而有4个门当的是4-1品的大员。所以自古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从这里来的。事实上,门当起初不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而是门口的小石墩,这种小石墩分两种,一种是带小石狮子的,一般为武官家庭,一种不带小石狮子的(或者小石墩为印章模样),一般为文官家庭。而户对,则是指门上方的小木桩。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有两个的是大户人家,并不是什么官员,有四个的才是7品-5品的官员。不过在北京城里有一些门当是住家自己装上去的,看上去明显是非常的新。这是北京市政(蟹)府在近两年对内城即二环内的四合院,主要是什刹海周边的四合院进行翻新和修葺时安装上去的。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再说“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由于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形呢?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以上是北京园林绿化公司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中国古代门饰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还有什么想要咨询的,可以在线咨询我们,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或是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010-62858902进行咨询,北京园林绿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北辛庄路双新办公区3号楼。
北京园林绿化公司为您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规律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方法:体物、意匠经营、比与兴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
声明:感谢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联系“北京五环清馨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我们会在后续文章声明中标明。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