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植物配置原则
居住区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场所,绿地空间一般有限,但兼有三种作用:是满足人的功能需求、改善环境质量、美化作用。因此居住区的植物配置首先应结合居住区的功能分区进行设计。
入口区域的景观是居住区对外的形象窗口,植物配置应体现小区的风格、特征:
中式住宅的植物配置形式多采用自然群丛组合,植物种类也要能体现传统文化,如翠竹、红枫、造型五针松等;
欧式风格的居住区则多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如整齐的树阵、开阔的草坪以及规整的模纹花坛;
东南亚风格的居住区多种植棕榈类的植物体现异域风情。
儿童游乐区的植物配置则应色彩鲜艳、活泼、自然,但要便于儿童的活动,且要选择一些无毒、无刺、少落叶、少落果的植物。
老人活动区的植物首先应考虑便于老人活动的树阵广场,还可以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如松柏、银杏、香樟、枇杷、柑橘等。
从生态功能角度进行植物配置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绿地改善小气候产生可感效应的最小规模为0.5至1公顷。绿地中树木的数量越少,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越低。由少量草坪和低矮灌木组成的小片装饰性绿地,生态效益也不佳。以乔、灌、草组成的人工拟自然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叶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在以上基础上加强植物景观美化作用
首先,应植物配置应和建筑相协调,利用植物群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
其次,结合地形高差变化,“遇高则高、遇低则低”,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通过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茂密的红叶石楠、海桐、杜鹃、金边黄杨等密植,使之形成自然变化的曲线。在栽植形式上可采取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利用对比、调和、均衡等植物配置手法,组合成错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叶、花、果实、枝条和干皮等显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为依据来布置植物,创造季相景观。做到一带一特色、一片一季相。
由白玉兰、桃花、迎春花等组成的春季景观;
由合欢、紫薇、荷花等组成的夏季景观;
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的秋季景观;
由腊梅、雪松、南天竹等组成的冬季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