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的水系设计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
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
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
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
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