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国度荷兰给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启示
有句很出名的谚语:上帝创造了人类,荷兰人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国家。荷兰是一座"低地之国",60%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荷兰有八百年"水环境管理"的历史,"水环境管理"渗透至荷兰的每一寸土地,因此我们将荷兰称作"海绵国度"。
它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善和先进的水管理理念和技术。今天我们将向各位系统地介绍荷兰水环境管理体系、最新的理念及若干实践项目,其中的大部分项目是我公司的设计。希望荷兰的经验能够给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带来启示。
根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早在1950年代,荷兰就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达到了80%的城市化程度。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城市化发展是城市领导者以及规划师的未来使命。
另一个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极端的干旱,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由炎热导致的死亡和疾病问题。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忽视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导致了各种城市水问题综合症:比如,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天然流域受到破坏,地表水网面积缩小,自然河道被取直、渠化的,使城市应对洪水的能力大大减弱,洪水风险提升。
城市内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更加频繁的暴雨,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发生内涝的风险大增,危害加剧。
城市和乡村都存在水资源短缺,干旱问题。
城市内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使城市热岛效应严重。
乍看之下,荷兰与中国似乎难有相同之处。荷兰是个人口仅1700万的小国家,然而有着非常高的城市化程度。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城市化比例达到90.5%,但83%的建设用地为非建设用地,仅17%为建设用地,且城市扩张受到严格限制。紧凑型城市让土地和水资源的使用都非常集约,因此荷兰的城市擅长在有限的建设用地上寻求多元综合的解决方案。
荷兰多元综合的城市发展策略体现在每一座大小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作为一座著名的水城,数百年历史的运河体系如今仍然发挥着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要务,同时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与吸引游客的空间,体现了高品质、现代化、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真正可持续、弹性化的城市。
我们的规划措施即维护水治理、水生态与城市发展的三者平衡。水体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之基础,是城市生活品质的保障。水环境问题的处理可以转化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活力的契机。
荷兰能够为中国带来哪些启发与协助?
我认为主要是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综合城市发展策略。
"荷兰三角洲计划"--当前的荷兰三角洲计划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可持续防洪项目。低地之国荷兰大部分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拥有丰富的河流与三角洲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使荷兰很容易受到来自海洋的洪水威胁,而丰富的河流会从上游其他欧洲国家带来洪水和泥沙,荷兰人与洪水争地的历史长达几百年。
由于气候变化,荷兰也面临海平面上升、河流需要容纳更大的洪峰量、更频繁的洪水、以及极端降雨与干旱等挑战。
虽然荷兰的拦海大坝及堤防系统能够应对目前的洪水风险,但是荷兰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国家层面的三角洲计划即是国家战略,其特点是不但包含防洪政策,也包含淡水供应及干旱缺水问题。荷兰三角洲是国家层面保障防洪安全的坚固基础。它积极应对未来环境变化将可能对荷兰产生的安全问题。
项目目标是确保在2050实现可持续和稳固的洪水风险管理和淡水供应。三角洲项目提出:
1)洪水风险和防洪管理的规范性框架
2)海洋洪水侵袭荷兰的几率低于<1:100,000每年
3)这个项目使每一处在堤防系统后的居民都能受到同样级别的安全保障
三角洲项目提出了许多创新和可持续的方针,这些方针政策在省级、市级的项目中得以落实。
"与自然合作"是以创新的自然工程手段将工程建设、自然保护与社会更新相结合,以满足全球范围内对科技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与水抗争”到“与水共生”
在荷兰的水环境治理实践中,最明显的转变即是对于河流防洪安全观念的转变。最新的理念已经不再认为,也不能接受通过单纯地抬高堤坝来应对洪水,而是推崇"与水共生",将问题转化为发展契机。
最新的防洪安全策略提倡"还河于水"。通过在重要流域打造洪泛区,为河流提供更多行洪空间,同时也提升了洪泛区的生态品质与游憩品质,营造出连续的河流生境。我们将此理念应用于荷兰及中国的河流整治项目中,并以此全面整合空间发展。
在荷兰"还地于河"的三角洲计划中,荷兰都市方案事务所参与了其中6个河流整治项目。其中一个是荷兰著名的古城德温特,老城坐落于河边,且形成了明显阻碍行洪的河流瓶颈。因此我们通过营造新的沟渠、并在下游拓展行洪空间等措施提升荷兰防洪安全。同时结合打造滨河公园、滨河步道与自行车道、更多的自然休闲功能来提升河岸的生态与品质多样性。
荷兰的水管理基础是圩田系统,从1200年起荷兰人就创造了这套系统来创造土地,圩田系统包括人工开挖的一条条与河流相连的运河水道、堤防、风车,泵水设施。该系统覆盖了荷兰所有海平面以下的国土。圩田系统调节水位使之能够刚好满足农田和城市内运河网络的需求。
该系统保证将水位控制于最高与最低范围内。丰水期时则逐级抽水外排至海中。枯水期时,由河流及主河道向圩田引水。
圩田水道与河流相连,如同细胞一般构建起从城市到区域的蓝绿网络,形成海绵城市,乃至海绵国家的基础。
荷兰不是根据省市,而是根据区域特征分为23个区域进行水管理,至2016年已有700年历史,现目标为:
水务局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一片区域提供干燥的土地和清洁的水源”
区域内的水安全
水质量
维护水体结构
水务局是平行于国家、省级和当地政府的独立机构,这在世界上是独有的。所有可能影响到水量和水质的项目都需要经过水务局的裁定,对于水体不利的项目即使被国家政府层面批准,也可能遭到水务局的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