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华夏文化中的鱼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鱼形甲骨文字,之后且行且演化,鱼,终于成为老百姓追捧之物,吉祥之物。多少年来,鱼与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等好口彩紧密相连,甚至有的地区还将产卵众多的鱼看做多子多福的象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脉支流,鱼文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随处可见,以各种样式、各种手段凸显无遗。
临池观鱼、喂鱼取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参与性、愉悦性游园活动,清澈的池水中放养着各种观赏鱼,如被誉为“国鱼”的金鱼、国外引进的锦鲤鱼、多姿多彩的热带鱼等等,不一而足。每座园林几乎都有一处或若干处观赏游鱼的绝佳地,留园涵碧山房前的露台、拙政园西部的三十六鸳鸯北侧的水池边、艺圃的渡香桥畔、沧浪亭的观鱼处、怡园的藕香榭等等。赏鱼之余,往往还能想起当年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乐”之辩,庄子和惠子都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辩论家,分居梁、宋两地,他们都属“平民”文人,但理论信仰、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等都截然不同。晴朗之日,庄子和惠子在濠水岸边,水清若空,游鱼无凭。庄子说,看,鱼多么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完全是在抬杠,小题大作的言论发挥,就像平时我们为琐事而斗嘴,抑或称为“耍嘴皮子”。
在留园冠云楼的墙壁上,可以看到一方镜框装饰的浅黄色化石,这就是著名的留园三宝之一的鱼化石。它貌似平常无奇,凝目细看,可见二十几条小鱼镶嵌在石面浅层,其头骨、鱼脊骨等都清晰可辨。它的稀珍在于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年龄”,科学家推断,大约1.4亿年以前,也就是所谓的侏罗纪晚期,突然而至的火山爆发,翻天覆地,火山的焰灰落在湖泊中,将鱼、虾一下子全部包裹掩埋其下,凝结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鱼化石,由此可见,我国“鱼”的历史有多久。
花街铺地是园林中常见的地面装饰方法,一般指室外的行道和小路铺设手段,材料多为碎瓦、卵石、零星的瓷缸片等看似废弃之物,拼凑成松鹤、蝙蝠、莲荷、牡丹等寓意吉祥、长寿、富贵的图案,因此,有人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其中不乏好口彩的鱼虾图案,如我们可以在网师园殿春簃院子的地面等处找到鱼虾和水生植物的案例。
此外,园林中还多见在木雕、石雕、砖雕等饰物中出现鱼的形象,如我们可以在留园的石林小院揖峰轩的落地长窗上看到雕刻精美的双鱼金钱图案等等。
另外,有些园林中还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建筑,如艺圃的乳鱼亭,这是一座八柱四方亭,内有斗拱、彩绘等部件和装饰,精致之至。余者还有留园的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亭、拙政园西部的钓鱼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