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韬:如何普及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园林的意境不应该是空洞的词汇,也不是现代符号学所能概括,毋宁是一系列的文化动因、文化体系认知的结果。最终要让大家读懂它,也能与之平等交流,这是我们普及园林艺术,并试图让现代人爱上古代园林的重要动因。
这一点不提高,那么,古人的园子即使再美,也与现代无缘。恰如今天的苏州园林,那只是个观光的地方,很多人到那里,只是花上半小时,拍上几张到此一游照,就算是“体验”了,这样的“玩”法,实在是把好东西糟蹋了。
重要的是去体会古人的造园之心,古人造园是本着一颗山水之心,并不在乎这园子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幽静的深山里,如计成所说的“邻虽近俗,门掩无华”,用陶渊明的话说,就是“门虽设而常关”。意思很简单,无论周边多杂乱,当有一颗似水的心,恰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那支荷花。只要有这样的一颗心,无论在哪儿,你都能把自己的环境打造成最美\最幽静的园林。
另一方面还是文化及文化的认知问题。举个例子,在去颐和园路上,有个环岛,上有一个大牌坊,是慈禧建的。牌坊迎面是“含虚”,三个跨,犹如框景,对着昆明湖;牌坊背面是“罨秀”,“罨”即掩的意思。“含虚”说的是框景之中,烟波浩淼的昆明湖水,展开的是一幅平远水墨画;“罨秀”是写山,西山框在背面,是山峦耸秀的屏障。四个字合成一句湖光山色,美丽京西。这样的景,就不是简单的三根柱子组成的空间了,而变成了一个山水大舞台,一个通向自然的窗口。其实,昆明湖不是全国最美的湖,颐和园吸引人是因为其综合的人文环境和环境背后的深厚底蕴。
中国园林走向中国大众,一个很重要的必由之路,是让大众亲近、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地谈论物质空间,更不要简单套用现代空间研究的那种近乎贫瘠的语言系统,试图去总结出几种固定的“造园模式”,中国园林的变化方式,古人的想象能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只有真正理解中国园林所蕴含的意境,大众才有可能从认可这种古代独特的人居环境,才会从心里感悟到古人园林之善、之美。这才是中国园林真正走向兴旺的那一天。